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文章

实施思维完形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回归本源

发布人: 最后更新时间:2018年10月9日

实施思维完形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回归本源

——为什么说实施思维完形教育是对当前基础教育的革命

思维完形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微观操作系统,强调可操作性,旨在打造有生命的教育,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但成绩却非常优秀,让学生的学业成功与事业成功统一起来。如果只有学业成功,而没有事业成功和个人幸福应视为教育的失败。

思维完形教育的理论支撑是思维完形理论体系,该体系集思想、理论、操作于一体,主要包括思维完形理论思维完形学习理论、思维完形教学理论、思维完形评价理论、思维完形教材编写理论等。该体系是通过研究学生怎么学,进而研究老师怎么教、教材怎么改、考试怎么改等一系列问题,历时三十年,经历两个阶段——潜意识研究阶段和有意识研究阶段,从不盲从于现有的理论学说,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实验的基础上而最终形成的。

思维完形教育与当前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

一、将每位老师等同于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将老师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即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认为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老师学来的,而是其自己创立的。老师在传授知识时,传授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探讨自己创立知识的过程和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使其学习完该知识时,能够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实现自我创新。没有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创新,那么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很难拥有社会创新。

    教师的价值不体现在利用其知识创造新产品上,而体现在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成长,拉动学生社会化方面。如果教师具有的知识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对学生而言,该教师即便具有太多的知识都是无效的。因此,教师必须强调自己知识的可传播性。这就需要老师至少做到:按照思维完形学习理论重新自学教材,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使自己表现在知识上的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达到甚至超过该知识创立者表现在该知识上的思维水平,能够体验到所传授的知识不是自己学到的,而是自己创立的这一效果,在此基础上,再按照思维完形教学理论研究如何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确保学生学习完该知识时,能够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能够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变革: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目标

    在思维完形教育下,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不断延长在学习状态下持续学习的时间,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知识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而变成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工具。不同学科、不同课时即意味着老师所使用的工具不同,但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所有学科所有课堂都聚集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传统课堂上,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为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服务的。而在思维完形教育课堂上,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工具。学生的主体性不表现在表面上的活跃,而体现在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上。

常听老师们说,学生因为不自觉、不动脑、惰散等原因导致其学不好等之类的话。实际上,让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惰散到勤奋、由不动脑到动脑本身就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学生能够做到这些,其一定是非常优秀的。

在当前教育下,从幼儿园到高三所有老师、所有家长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经过这么多年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是变浓了,而是变没了。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就是在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力量。当学生做到充分动脑为知识主动添加自己的思维过程,使自己的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这样,其学习完某一知识时就能够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内心就会有收获感、满足感,体验到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从而发自内心地想学习;当学生做到充分感悟时,在其学习完某一知识或对经历的事件时,就能够领悟出相应的意识观念,构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相应部分,学生在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的支撑下使其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其发自内心地想学习的力量。在这两种力量的支撑下,学生才会由“要我学”逐渐向“我要学”转化。也就是说,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学生越学越想学习,更不会出现厌学的学生。在思维完形教育下,课堂教学重点放在诊断上和引领上,即当学生不会时,不是直接解决学生不会的内容,而是以不会的内容为载体讨论“怎么想才能想到”“该生没有想到的原因是什么”“平时应该如何弥补”等问题,强调标本兼治,强调引导学生形成心理认知方面的共性内容,引导学生在这种共性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

表面上看,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目标脱离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实际上已将三维目标融入其中。当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主动添加自己的思维过程,使自己的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时,那么他学习完该知识,就会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这一学习效果是远远超过“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再说,学生在添加思维过程时,必然涉及到“过程和方法”,若达到创立的水平,则在其内心深处就会有收获感、满足感,使其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发自内心地想学习,再说,当达到创立者的水平时,一般能够从知识中领悟出相应的意识观念,从而形成自己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相应内容。

 

三、变一元主导思想为多元主导思想

   传统课堂强调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在老师一元主导下发展的。在思维完形教育下,要求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求学生在师化自己,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自己的老师。因为学生要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必然促使其“内视”自己的心理活动,一方面思考如何思考,从而找到思考本身所存在的规律,另一方面对思考对象的思考,力求使自己的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促进其建立一个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当学生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时,才能利用该标准时刻检测自己是否学好了,发现不足及时弥补。只有将外界对学生的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思维完形教育力求师化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自己的老师。因此,提出了多元主导思想。所谓多元主导思想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自己的老师,每位学生都在发挥教师的作用。一位优秀学生就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师化自己的过程,这必将形成全民皆师局面。第二层意思是让先会的同学成为老师,让他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十指伸出来有长短,同样的内容有的同学一看就会,有的同学需要指导一下。让先会的同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分别同时去指导不会的同学。

   当前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师化学生。没有这个前提,小组学习往往会流于形式。

四、变革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标准、听课评价标准

当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知识成为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工具时,那么每课堂都在为学生的人生奠基。如果将学生的一生视为一座大厦,那么每堂课不应看成是构成大厦的一块砖头,而应该看成是决定大厦稳定性和高度的钢筋、混凝土胶注的过程,每堂课都要能体现出学生一生的基调。这就意味着每堂课都在塑造学生未来事业成功所应具有的各种可持续发展的品质。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转向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意识观念的形成、学习态度的养成,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评价。班级学生群体的当下情况就是培养的起点,到形成未来事业成功者所应具有的优良品质之间,就需要每堂课去打造。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好每堂课,上好每堂课,主动对每堂课上得情况进行反思。由此形成《思维完形教育下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表》。见附件。

思维完形教育下听课评价标准关注的是活动单元的设计和执行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由于这方面都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形成的,因此,该听课评价标准就是对常态课的评价。如果平时没有按照评价的要求去上课,那么即便老师想就某一堂课进行精心打造,无论其怎么表演或做秀都不可能通过该评价标准的。

    也就是说,《思维完形教育下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表》和《思维完形教育下听课评价表》将鞭策老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内心成长、习惯养成上精心上好每一堂课。

五、课堂结构观的变革

我们知道,飞机从加速到起飞,在这一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为起飞做准备,每时每刻都在为积累到那个速度而努力着,它在每一瞬间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才使得飞机能够按照预期正常起飞。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加速器,经过十六年的加速,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呢?能否像飞机那样按照预期正常起飞呢?每一堂课是否都在为学生的毕业做好准备,或者说,是否为学生进入职场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呢?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学生的毕业是因为到了规定毕业的时间了,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具备进入职场的各种条件,他们往往并未达到相应的状态或者说并没有完全具有成功事业所应有的那些品质,他们是被动毕业。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只有六岁左右,到高三已经十八岁左右了,其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然而,课堂结构却没有本质的变化,这就犹如让高三的学生穿他自己小学一年级的衣服一样。课堂结构的一呈不变必然限制学生的发展,束缚学生的“手脚”,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什么样的课堂结构能够超前于学生的身心成长而“长大”,使课堂结构本身能够对学生的理智成长形成张力呢?同样的45分钟,对于小学一年级和高三的学生而言,感觉是不一样的。每堂课的时间可以不变,但课堂结构应根据孩子的特点而变化,使课堂结构能够始终引领学生的发展。因此,笔者引入活动单元这一概念。活动单元是课堂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弹性的课堂。活动单元的时间可以与学生身心成长相对应,可以由最初的几分钟一个活动单元,逐渐发展45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一个。也就是说,由最初的一堂课由几个活动单元组成,最后发展成为一个活动单元由几堂课组成,使学生能够持续稳定地自学。活动单元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实现上述课堂教学目标。

六、教师教案的变革

作为教师尤其是教完两三个循环以上的,他们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等都非常清楚,即便不熟悉,也只需要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可以做到就轻驾熟,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一般地说,教师所缺的往往是对以下问题的思考:(1)课本上的同一句话,不同学生看了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一样,如果保证每位学生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呢?如何确保学生看书时,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做到瞬间心理活动达到最大化,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当然,教师要首先确保自己在看书过程中瞬间心理活动能够达到最大化,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2)在传统课堂上,有的学生在努力学习,有的三心二意地学习,有的可能游离于学习,如何确保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做到全力以赴、做到尽力,实现“人人参与,个个过关”?(3)如何通过当堂知识及课堂上衍生的事件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需要老师要首先构建自己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并明确培训途径)?(4)如何确保自己所选的题目对于考查的目的而言具有代表性,如何避免重复性、随意性?(5)如何确保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将题目做到位(老师首先要明确将每道题目“做好了”的标准)?(6)如何确保老师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是客观真实的?(7)如何确保学生用心做作业,能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能够按照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意图去完成?

导学稿重点在于导学,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线索。导学稿是从学生个体学习角度进行设计编写的,强调的是个体行为,旨在发挥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用心、尽力,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规范自己的学习过程,建构较为科学的“学好了”的标准等,从个体角度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四项指标(主要是后三项指标)。然而,十指伸出来有长短,即便每位学生都做到全力以赴,但他们在完成自学和导学稿内容时,其效果仍就会存在差异,甚至存在巨大差异。更何况现实中,每位学生基础情况不同、自我意识程度不同、自觉程度不同、努力程度不同、天赋不同、有意识参与程度不同,还有环境因素如人际关系、发生的事件等的影响,导致实际学习结果之间的差异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同一位学生也会存在很多变数。有的活动看似做到了人人参与,但很难达到个个过关。因此,在思维完形教育下,老师不需要准备教案,但应准备一份《课堂教学流程及活动单元设计方案》,这算是新式的教案,从整个班级群体角度进行的设计,使班级所有同学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所谓课堂流程就是描述整堂课前后分为哪几个活动单元,各活动单元之间是什么关系。所谓活动单元设计是对活动单元的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都进行设计,甚至考虑制定怎样的配套制度确保活动到位。

根据老师课堂教学流程及活动单元设计可以看出其关注什么,追求什么;可以知道其课堂是否能够实现有效课堂的各项指标;不同的设计意味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意味着当事老师所站的高度、价值观的不同。

七、作业布置内容及批改方式的变革

老师布置作业是有目的的,但学生往往并不是按照老师的目的、意图去完成的。同样将一道题目做出来,不同学生其主体性发挥程度不同,导致他们从中所获得的成长量不同。学生用心做一道题,要比应付做几十道题都有用。因此,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程度作为作业的核心内容进行布置,通过作业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主体性发挥程度。这就需要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对布置的题目进行精心挑选,并根据题目的特点确定提出何种具体要求,以确保其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此时,作业也成为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工具。

    传统作业往往都是由老师批改的。在思维完形教育下,由于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程度作为核心内容布置,就会使得每位学生所完成的作业都是独一无二,很难与其他同学的相似,更很难相同。作业本身就值得学生间相互学习、借鉴。因此,我们对作业采取三级批改的办法,即一份作业要经历互助批改、监督组批改、老师批改这三级。互助批改重点在于改,在于相互补充完善;监督组批改在于批,并指导当事学生订正完善;交到老师手中的是批改完善后的作业,此时,老师的批改重点不是答案的对错,而是通过作业的完成和批改情况判断当事同学、互助同学、监督组相应的同学是否做到用心、是否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一旦发现某位同学的作业没有做到位,则落实原因督促相关的几位同学,确保其今后做到位。如果学生都做到用心,这时我们老师的目的就达到了。

学生要完成该类作业,必须沉下心、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进入学习状态,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老师就不能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大量布置作业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反而会消耗学生的主体性。由此可见,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减负成为教育的自身需求,不再是政府三令五申的要求。

八、变知识传授为全人的教育

    人具有双重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双重属性就意味着人具有双重角色:生物人和社会人。人的生物性即生物人是由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八大系统来支撑和维持的,这些系统是在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统一协调下,形成统一的整体。生物人的营养源于日常食物,人需要不断从食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一旦获取营养不全面,就会出现一定的症状,甚至出现疾病。食物进入人体后各相关系统或器官就会作出本能性反应,自动进行工作。生物人的成长是本能的、自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然,生物人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否则,很难活着。那么人的社会性即社会人同样也需要有一个支撑体系,同样也应有其营养的来源。

社会人的支撑体系是体内文化意识系统,该系统又分成许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是在责任和良知这两个子系统的协调下成为统一的整体。社会人也同样需要营养,她的营养是文化和对实践的感悟。社会人的成长需要不断从外界吸取营养——文化和对实践的感悟,用文化滋养心灵。当然,社会人通过对实践的感悟,能够获得更为稳定的意识、观念。社会人在成长过程中对文化的加工、吸收不是本能、自动的,而是存在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亲戚、朋友、自己已形成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成分等,其中已形成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成分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性越来越被重视。社会要和谐,首先是个体内心的和谐,没有个体内心的和谐,社会和谐只能是表面或形式上的。

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是其不断构建自己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的过程。在思维完形教育中,构建学生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即将育人作为核心任务之一,旨在提高学生对各种生产关系的认识,形成相应的意识观念,解决学生想不想、愿意不愿意学习的问题。现实中,往往是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对其进行说教,并没有从构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的高度来解决,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不想学,往往会滋生出许多事件,这反过来又使老师、家长疲于应付或解决这些事件,使得教学效率低效,导致许多学生在消耗中成长这一局面。而思维完形教育立足于从系统高度解决学生愿意不愿意学、想不想学的问题,使得学生不会在这方面存在消耗。

生物人与社会人就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软件不行,硬件再好也是摆设;硬件不好,软件很好,也能做不少事情,就像那些身残志坚的人一样。

    当学生做到充分感悟时,就是让学生从中悟出相应的意识观念来构建自己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由此可见,从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就可以看出,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就是全人的教育。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在对30年教育发展改革的回顾和总结的座谈会上谈到:

我们怎么评价30年的教育改革?30年当中,特别是80年代,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也取得了不少的宝贵经验。但是从90年代开始以后,大学出现合并、升格、扩招、抓了发展,而出现了冒进和浮夸。虽然抓了一些改革,但是没有抓教育本源的改革,所以问题重生,积重难返。总的来说,30年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没有涉及到教育本源的改革,所以总的来说我们的教育改革是不成功的。
   
联合国教科卫《在教育的今天、明天这本书》当中,对于世界范围的改革做了评价,他说“像今天这样零星地进行一些改革,而没有一个关于教育过程、目标与方式的整体观念,已不再是可取的。”我想这个评价对于中国30年的改革也是有针对性的。
   
下面我想谈谈戊戌变法的教训。戊戌变法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戊戌变法是中国学步民主的开端,可惜我们现在还站在民主的大门之外。梁启超先生是戊戌变法的先锋人物,他沉痛地总结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不变本源,而变枝叶,不变全体,而变一端,非徒无效,而增弊而”。我们用他这句话看看我们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我觉得是很相似的。

为什么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教育变革?我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差距。据资料统计,至今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进入世界前200名。我是相信的,尽管英国泰晤士周刊的评价,说北大进入了前17名、15名、14名,那个评价公布的是不可信的。
   
其次,虽然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大学生是世界第一,但是我们又培养出了多少的高质量人才,杰出的人才,世界顶尖的人才呢?恐怕微乎其微。包括诺贝尔奖在内,和几乎所有的基础科学领域的世界大家,中国现在都是空白,别说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地质学、建筑学、计算机,包括文学、新闻学,所有都是空白,不仅仅是诺贝尔的问题。据我统计,诺贝尔奖107年了,大概有将近700位获得者,其中有600人都分布在世界一流大学里,而我们中国现在没有。
   
最后,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问题很多,群众议论纷纷,强烈的要求改革。许多媒体都做过调查,群众现在最不满意的问题,是困扰教育问题之一。所以要求我们进行真正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