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关于我们 >学校文化

思维完形教育-乐学堂

www.lexuetang.net.cn

1.打造有生命的教育。

说明:现实的教育是僵化的,全球各国都在探索教学改革,但没有能找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调子。所谓打造有生命的教育,首先认为教育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魂魄和根基(有自己的理念系统和逻辑),能够不断长大。教育不是小草,而是乔木。小草虽然每年都在生长,但由于每年都是重新生长,这就决定它永远不可能真正地长“大”,乔木虽然每年都有落叶,但它在不断长大。作为教师要精心培育自己心中的这棵教育之树,使其不断新陈代谢,不断成长,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使社会发展的这棵教育之树不断新陈代谢,不断成长,不在是拔掉以前的那棵教育老树,重栽一棵教育新树。如果视孔子时代的教育为一棵小树,那么经历了2500年,这棵教育之树应该长大了不少,但是,我们很难感受到这棵树长大了,即便感受到其长大了,也说不出长大的部分是什么。教育只有不断长大,学生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教育自然是生命就其内在的自成体系的逻辑性,就要进行新陈代谢,注定了有些东西是有机体的营养消耗品,有些东西要转化为机体的组成部分,有些东西虽是机体组成部分,但属于临时的,象树叶。如果将教育看成一棵树,其根、茎、叶之间是相通的,营养物质能够有序流动。

教育不是摞起来的一堆砖块,增加或减少只是量的问题,没有质的差异性,这些砖块没有内在的自成体系的逻辑性,导致怎么放置、怎么堆都可以。当前教育就象一堆砖块,缺乏内在逻辑性,经脉不通,成为畸形是必然的,问题多是自然的事。现实中许多社会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归到学生的心智发展上,最终归到教育方面。

现实中,许多学校追求统一的教学模式,实际上任何一种模式,如果两个月不发生变化就会转化为阻碍学生发展的枷锁。教学模式就像昆虫外骨骼一样,本来昆虫的外骨骼是保护昆虫的,但由于外骨骼是不能生长,而昆虫要不断长大,当长到一定时候,外骨骼就成为限制昆虫成长的因素,因此必须蜕皮,重新长出新的外骨骼。对于学生也是一样的,学生不断成长,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龄增加了两倍,身体和心理的各项指标都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我们的课堂结构却没有变化。这就相当于从小学到高三都穿一个大小的衣服一样。洋思和杜郎口的改革等于向前迈进了一步,那么他们第二步、第三步应该怎么迈呢?如果洋思和杜郎口的模式不能随着学生的成长而变化,那么他们的模式将是另一种疆化。因此,我们提出要打造“有生命的教育”,让教育本身能够不断长大。只有教育不断长大,学生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2.通过教育能够将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个体成长中得以体验或重新生成,构建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打造世界的中国人。

说明: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就是巨人的成果,学生只有将这些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或者能够体验到或重新生成,构建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使自己大气、阳光、智慧,才意味着自己真正地站到巨人肩上,才意味着自己是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下成长的,才意味着自己具有中华民族的魂魄和根基,才意味着每位中国人都是中国的名片。当我们拥有自己民族的文化精髓后,定会站得高,看得远,才会从世界其他民族中文化精髓吸取营养,让中华民族的文明更加辉煌。

也就是说,要解决如何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塑造中华民族的每位儿女这一问题。

在天然情况下,人倾向于自私,容易受到糟粕的影响,教育是使人产生向善的动力,使人传承精华的部分。

3.培养大师级人才或培养一批批中国本土的诺贝尔获得者

说明:能够成为大师级人才或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因为他们身上所呈现的品质、状态,在其学生时代已经打造出来。他们在学生时代能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能够在该状态下持续地学习,学习过程就是他们自我创新的过程,他们享受着学习、体验着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在工作中,他们自然就能够进入工作状态,体验工作本身带来的快乐。他们那种工作状态实际上就是工作环境下的学习状态。凡获得诺贝尔奖的,其背后都应有相近的工作状态,他们的努力不是别人役使的结果。

由此可以得知,基础教育下课堂教学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能够进入学习状态。如果每堂课都能实现这个目标,必将打造学生的各种品质,使能够在学习状态下持续学习,使其学业成功中孕育着事业的成功,而不会像现在,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毕业就是失业。

4.让每位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达到他所能达到的高度,打造学业成功与事业成功相统一的学生。

注:考进清华北大的状元学生只能说明他们相比较其他同学而言更成功一些,并不能说明他们得到了充分培养,达到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如果本来应该成为高大的乔木,结果培养成灌木或小草,这不应算是教育的成功,而应视为教育的失败。

现实教育下,许多学生都是在消耗中成长的,虽然学了许多知识,但丢掉了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主体性。没有了主体性的学生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奋斗目标,没有自己的血性和拚搏的精神,更难有睿智的头脑,他们很难有人生的战略规划,他们心中必然滋生奴性,这使其注定成为了工具。因此,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将是必然。老师认为的差学生却成了老板,而认为的好学生却成为老板的打工仔,这本身说明我们的教育存在重大问题,这是对当前教育的讽刺。

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学生达到他所能达到的高度,即意味着其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其对问题的看法入木三分,就犹如庖丁看牛一样,其眼中到处是工作、到处是事业的立足点。

愿景分解:

进行教学改革、学制改革、教材改革。

说明:实施思维完形教育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教学、班级组织管理、学校管理方面的改革,当教学改革成熟稳定后,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主要是学生的理智学习水平提高,能够实现真正的自学)、有效学习时间延长,因此,每天学习的内容远比传统的多,就会出现传统六年学习的内容,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只需要三年左右时间。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后,他们之间的差异仍存在,但这种差异是其得到充分发展后的差异,是教育不能改变的差异。为满足学生差异性需求,自然会对教材改革,实施弹性教材,该教材远比传统教材覆盖面广,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材料空间,让学生真正实施自我因材施教。

有人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高考制度等都限制改革的进行,实际上,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自身需求,就是要改掉传统教育中不适于学生发展的部分,使之更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得到充分发展的学生一定会在传统教育下(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当前被认为的素质教育)胜出的,否则,这种改革本身就值得怀疑,这种改革就不是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发展的结果。素质教育下的学生一定会在应试教育下胜出的,否则,那种素质教育就是假素质教育。

使命:

1.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师化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实现全民皆师局面。

说明:提高学生理智学习水平,引导其自我因材施教,进行自主成长。只有师化学生,才能使其进行真正地自我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成为优秀的教师,并不是让每人将来都去当老师,而是让学生都具备教师的素养,能够实现自己教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在思维完形教育下,我们将老师等于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老师本身要具有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要大气、阳光,其思想意识观念要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2.开发培养每位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位学生都出类拔萃,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明、创造。

说明:古今中外,各行各业中能够取得成功的,尽管原因各种各样,但最终都可以归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上。如果没有养成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习惯,即便由于某种原因被扶到某一个位置,其也不会呆得长久。

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一维目标,还是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注定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不同的,而在思维完形教育下,每课堂的教学目标是恒定的,那就是: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使其进入学习状态,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创新,指导其在学习过程中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师化自己,进行自我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其学习的理智平,使其构建健康的体文化意识系统,力求让每位学生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水平,使其不仅学业成功与事业成功相统一,让走出校园的学生都是具备成功者的素质,或者说打造成功的毛坯。这种课堂教学目标就意味着,语文老师就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的,数学老师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的,不同学科的老师只意味着所使用的工具不同,但课堂教学目标是相同的。实际上,如果学生都做到了充分动脑、充分感悟,是不可能学不好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需要有载体或工具,那么知识就是其中的一种工具。

激发学生产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的两股力量:一是由于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进入学习状态,体验到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发自内心想学习的力量;一是由于充分感悟构建了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激发形成的学习力量。

3.成为世界基础教育的领跑者——出思想、出标准、出操作方法、出样板。

我们办学的一方面以解决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切入点,打造理想教育为己任;另一方面,率先实施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理论,打造基础教育领域内可复制的样板、示范基地,能够为基础教育提供新思想、新标准、新的操作方法、新的示范,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再说,诸多社会问题往往根源于教育,我们力求从教育角度去根治社会问题,人正确了,事也基本是正确的。与其说我们办的是一所学校,不如说我们办的是一家研究院。

4.将社会个别人的成功转化为大多数人的成功,形成成功的社会。

美国著名牧师内德.兰赛姆,在94岁临终时留下这样一句遗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岁月不会倒流,人不可能重新活一遍,但是教育可以让人变得理性,使其少走弯路。别人的成功其中一定蕴藏着必然因素,教育就要将这种必然因素转化为教育的过程,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品质,从而将社会个别人的成功通过教育转化为大多数人的成功,推动整体社会的成功。教育就是塑造未来事业成功人士的各种品质的,而塑造这些品质所需要的工具就是知识、活动、实践等。

教师的伟大就伟大在他能让学生将一个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精髓在学生身上浓缩一遍,迅速生成一遍。每位老师都是发展心理学专家、都是学生成长的顾问。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研究自己、研究学习、研究教育,没有这个基础是不配当老师,也是当不好老师的。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即老师必须重新当学生,必须成为优秀学生。

当我看到别人优秀时,我就想如何将他或她身上的优秀素质转化为国民的素质。比如说,所熟悉的成功或知名人士比尔·盖茨,就想如何将其身上的品质转化教育过程,培养出象他那样的人才。别人在庆祝学业成功时,我在思考他学业成功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哪些应属于教育能够培养解决的?微观的心理活动特点有哪些?哪些是其他人也应具有?如何创造这种情景?这似乎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任务了。

价值观:

1.课堂上发生的事件就是当下最要紧的也是最佳的课程,将育人融于课堂教学当中。

2.让每位老师重新当学生,而且要当出类拔萃的学生(瞬间心理活动最大化、思维达到完形、构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实现学习过程就是自我创新的过程,每位老师都应视自己为诺贝尔获得者,将自己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认为自己所传授的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在讲授知识时,讲授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探讨自己是如何创立该知识,旨在引导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使其学习完该知识时,能够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使其实现学习过程就是自我创新的过程。同时,要求老师做到充分感悟,构建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让自己先做明白人,再去明白人。

教师的价值不是于他自身拥有多少东西,而在于他有多少能够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如果一位老师文章写得好,但不能让他的学生写出好文章或写文章的水平得以提高,那么他能写文章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应该对教师拥有可传播的内容进行量化,而不应看重他拥有的学历。

3.学生的主体性是老师课堂教学培养的目标。(或者说,学生的主体性、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不动脑到动脑、由懒惰到勤奋、习惯养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等都应作为课堂真正的教学目标存在。)

4.教学不是告诉学生结果,而是使其产生该结果的过程变得理性,提高其有意识性参与的水平。

学生缺少的是由现实到实现理想之间的心理发展历程不清楚,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实教育强调的是过河去,因此,越厨代庖,出现背着学生过河,学生虽然过河了,但其心理上除了产生更加依赖的心理外,没有获得任何发展。不难理解,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心理异常脆弱的原因了。而思维完形教育是让学生大胆摸石头过,强调在摸的过程中研究自己心理是怎么活动的,为什么要进行那样的心理活动,当心理感到无助时又是如何进行的活动,又是如何化解的,使其知道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如何面对困难等。

5.学生的当下就是培养的起点,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立足于孩子的当下,学生由当下情况发展到预期目标之间,需要我们老师投入智慧和精力,积极规划、探索解决办法,直到成功,而不是报怨和消极等待。

6.如果今天的学生能够用心学习,能够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那么明天他们必然能够用心工作,能够体验到发明创造的乐趣。没有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创新,是很难拥有工作过程中的社会创新。

7.一个好的教育者不是将学生纳入到自己的计划当中,而是引领学生将自己的计划纳入到其计划当中,做学习的智者。

8.教育者解决的不是学生不会的内容,而是以不会的内容为抓手探讨如何学才能会的问题

9.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所思考出结论的价值远不如思考本身的价值。

10.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向学生提供发展的共性内容或者说使学生产生共性的内容,使其在共性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没有共性,就不能谈个性。

中国清华不能改变中国的全部,清华中国将改变世界的进程,办好教育变中国十三亿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

老师认为的好学生事业却不能成功,认为的坏学生却能干出一番事业,说明什么?说明教育有问题。